形态描述
形态
成鸟(繁殖羽):头顶、后颈、上背及翅上覆羽、三极飞羽均暗褐色,羽干纹黑色,羽缘具棕白色或白色点斑。飞羽黑褐,第1枚初级飞羽的羽干白色;次级飞羽端缘白色。腰下和尾上覆羽白色,最长几枚尾上覆羽具褐色横斑。尾羽满布黑褐色和白色相间的横斑。眉纹白色,眼先黑褐。颊、颈侧和胸部淡灰白色,具模糊的浅褐色条纹。颏、喉和腹部白色;腋羽、翼下覆羽白色,有时杂灰褐色斑纹。两性相似,雌性略大。
成鸟(非繁殖羽):上体偏灰褐色,有白色星点。胸部灰褐色,具褐色细斑纹。胁斑弱。
亚成鸟:如同繁殖期成年个体。但上体褐色较重,多黄褐色羽缘和星点。胸部土黄色,多黑褐色细纹。尾羽或沾染黄色。
虹膜暗褐色。嘴短直,端部黑色,基部黄绿色或墨绿色。腿黄色、绿色或褐绿色,爪黑色。
量衡度 (mm,g;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6) 67 211 28.4 122 54 35.6
(52—87) (200—228) (26—32) (115—127) (46—60) (33—38)
♀♀(16) 72 215 28.3 124 55 35.8
(53—102) (202—230) (26—30) (115—130) (50—62) (32—38)
成鸟(繁殖羽):头顶、后颈、上背及翅上覆羽、三极飞羽均暗褐色,羽干纹黑色,羽缘具棕白色或白色点斑。飞羽黑褐,第1枚初级飞羽的羽干白色;次级飞羽端缘白色。腰下和尾上覆羽白色,最长几枚尾上覆羽具褐色横斑。尾羽满布黑褐色和白色相间的横斑。眉纹白色,眼先黑褐。颊、颈侧和胸部淡灰白色,具模糊的浅褐色条纹。颏、喉和腹部白色;腋羽、翼下覆羽白色,有时杂灰褐色斑纹。两性相似,雌性略大。
成鸟(非繁殖羽):上体偏灰褐色,有白色星点。胸部灰褐色,具褐色细斑纹。胁斑弱。
亚成鸟:如同繁殖期成年个体。但上体褐色较重,多黄褐色羽缘和星点。胸部土黄色,多黑褐色细纹。尾羽或沾染黄色。
虹膜暗褐色。嘴短直,端部黑色,基部黄绿色或墨绿色。腿黄色、绿色或褐绿色,爪黑色。
量衡度 (mm,g;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6) 67 211 28.4 122 54 35.6
(52—87) (200—228) (26—32) (115—127) (46—60) (33—38)
♀♀(16) 72 215 28.3 124 55 35.8
(53—102) (202—230) (26—30) (115—130) (50—62) (32—38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与白腰草鹬相像,但白色眉纹较长,从嘴基延伸至耳后。上体黑褐色,密布白色或黄褐色碎斑点。下体包括颏、喉、胸、腹白色,颈和胸部多暗褐色斑纹。翼下白色,具灰褐色斑纹。腿细长,黄色。
大小
量衡度 (mm,g;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6) 67 211 28.4 122 54 35.6
(52—87) (200—228) (26—32) (115—127) (46—60) (33—38)
♀♀(16) 72 215 28.3 124 55 35.8
(53—102) (202—230) (26—30) (115—130) (50—62) (32—38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6) 67 211 28.4 122 54 35.6
(52—87) (200—228) (26—32) (115—127) (46—60) (33—38)
♀♀(16) 72 215 28.3 124 55 35.8
(53—102) (202—230) (26—30) (115—130) (50—62) (32—38)
生物学
多单只活动于河滩、沼泽、水库、池塘边缘,有时也见于稻田。觅食水生
昆虫、蠕虫、虾,也吃部分植物。据《海南岛的鸟兽》1983,4月剖检3胃,其中1胃全部是昆虫碎片,1胃有小螺及少量昆虫,1胃含大量昆虫(包括蚱蜢、蝗虫、鞘翅类)及少量的植物质;11月剖检4个胃,全为昆虫。每年5—7月繁殖,在林区、潮湿开阔地区、沼泽灌丛中营巢。偶然也会用其他鸟的巢。窝卵数4枚,孵化期22—23天,双亲共同孵化,雄鸟照顾幼鸟。幼鸟28—30天可飞。受伤的林鹬能潜泳以逃避敌害。在西藏,林鹬最早抵达时间是8月12日,一直停留到翌年2月(郑作新等,1983)。分布至海拔3 840 m的高原湖泊沿岸、草地、沼泽等。1960—1970年间,美国军方在亚洲各地环志林鹬7 928只,回收到10只。结果表明,在印度环志的林鹬,经过新疆迁往西伯利亚湿地繁殖;而在菲律宾环志的鸟则经过台湾、浙江等省北上至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乃至北纬70°附近的北极圈内繁殖(McClure et al.,1974;张孚允,1997)。
昆虫、蠕虫、虾,也吃部分植物。据《海南岛的鸟兽》1983,4月剖检3胃,其中1胃全部是昆虫碎片,1胃有小螺及少量昆虫,1胃含大量昆虫(包括蚱蜢、蝗虫、鞘翅类)及少量的植物质;11月剖检4个胃,全为昆虫。每年5—7月繁殖,在林区、潮湿开阔地区、沼泽灌丛中营巢。偶然也会用其他鸟的巢。窝卵数4枚,孵化期22—23天,双亲共同孵化,雄鸟照顾幼鸟。幼鸟28—30天可飞。受伤的林鹬能潜泳以逃避敌害。在西藏,林鹬最早抵达时间是8月12日,一直停留到翌年2月(郑作新等,1983)。分布至海拔3 840 m的高原湖泊沿岸、草地、沼泽等。1960—1970年间,美国军方在亚洲各地环志林鹬7 928只,回收到10只。结果表明,在印度环志的林鹬,经过新疆迁往西伯利亚湿地繁殖;而在菲律宾环志的鸟则经过台湾、浙江等省北上至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乃至北纬70°附近的北极圈内繁殖(McClure et al.,1974;张孚允,1997)。
生境信息
多单只活动于河滩、沼泽、水库、池塘边缘,有时也见于稻田。觅食水生昆虫、蠕虫、虾,也吃部分植物。据《海南岛的鸟兽》1983,4月剖检3胃,其中1胃全部是昆虫碎片,1胃有小螺及少量昆虫,1胃含大量昆虫(包括蚱蜢、蝗虫、鞘翅类)及少量的植物质;11月剖检4个胃,全为昆虫。每年5—7月繁殖,在林区、潮湿开阔地区、沼泽灌丛中营巢。偶然也会用其他鸟的巢。窝卵数4枚,孵化期22—23天,双亲共同孵化,雄鸟照顾幼鸟。幼鸟28—30天可飞。受伤的林鹬能潜泳以逃避敌害。在西藏,林鹬最早抵达时间是8月12日,一直停留到翌年2月(郑作新等,1983)。分布至海拔3 840 m的高原湖泊沿岸、草地、沼泽等。1960—1970年间,美国军方在亚洲各地环志林鹬7 928只,回收到10只。结果表明,在印度环志的林鹬,经过新疆迁往西伯利亚湿地繁殖;而在菲律宾环志的鸟则经过台湾、浙江等省北上至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乃至北纬70°附近的北极圈内繁殖(McClure et al.,1974;张孚允,1997)。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国外繁殖分布区在欧亚大陆北部,越冬至亚洲南部、非洲、大洋洲。邻国见于吉尔吉斯斯坦,哈萨克斯坦,蒙古,俄罗斯(阿尔泰、阿穆尔地区),韩国,日本,巴基斯坦,印度,尼泊尔,不丹,孟加拉国,斯里兰卡,老挝,菲律宾等。
国内分布
国内分布于内蒙古(乌海、东胜、乌梁素海、锡林郭勒、达里诺尔、达赉湖、博克图)(旅鸟,繁殖鸟);北京(延庆、怀柔、颐和园)、天津(塘沽、大港、静海)、河北(白洋淀、昌黎、秦皇岛、滦南、石臼坨)、山西(太原)、辽宁(西丰、本溪、宽甸、盖县、灯塔、昌图、康平、大洼、朝阳、兴城)、吉林(浑江、集安、抚松、长白、安图、敦化、和龙、汪清)、黑龙江(漠河、呼玛、小兴安岭[带岭]、齐齐哈尔、扎龙、哈尔滨、镜泊湖、兴凯湖)、上海(崇明、青浦、吴淞、长江口、佘山)、江苏(南京、溧水、盐城)、浙江(杭州、宁波、鄞县、宁海、台州、仙居、温州、乐清)、安徽(石臼湖、巢湖)、福建(厦门、泉州、福州、闽侯、宁德)、江西(鄱阳湖)、山东(垦利、黄河口、莱州、渤海海峡、聊城、青岛)、湖北、湖南(岳阳、长沙)、广东(徐闻、湛江、肇庆、三灶岛、鼎湖、珠江口、广州、番禺、深圳、海丰、陆丰、揭阳、汕头)、广西(金秀、梧州、北海)、海南(吊罗山、陵水、文昌、乐东、琼海、万宁)、南沙群岛(太平岛,4月22日)、重庆(城口、秀山)、四川(南充、西昌、宝兴、雅江、理塘)、贵州(威宁、金沙、罗甸)、云南(昆明、江川、通海、景东、思茅、丽江、个旧、石屏、蒙自、勐海)、西藏(扎达、八宿、桑日、江孜、朗县错卡)、陕西(周至、太白、西乡、洋县)、甘肃(兰州、甘南、武都、天水、弱水)、青海(西宁、乌兰、青海湖、门源、柴达木)、宁夏(六盘山、银川)、新疆(喀什、莎车、昆仑山、天山)、台湾及澎湖列岛、香港(旅鸟);有时留居河北、湖南、广东、西藏、台湾、香港等地越冬。
分类讨论